字号: 大 中 小
第[8]期
宾县统计局 2018年6月29日
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发展结硕果
迎难而上奋力前行再写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宾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宾县位于哈尔滨市东部,松花江南岸,地处张广才岭和松江平原交汇处,行政隶属哈尔滨市,是哈尔滨市卫星城。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概貌是“五山半水四分半田”。宾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闻名遐迩。有明确记载的境内历史上有6个省级“衙署”,3个地市级“衙署”,7个县级“衙署”。1945年11月25日,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率领中共北满分局、中共松江省委和中共松江省军区等机关进驻宾州城,建立宾县政府。经过几次不同时期的变动,最终划归哈尔滨市所属,延续至今。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宾县人民努力探索、奋力拼搏,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经过了40年的不懈奋斗,探索出一条适合宾县发展思路,特别是2002年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以来,宾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06年至今,宾县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宾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保障,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县战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招商、调结构、建项目、兴产业,把宾县打造成宜居宜业新城、现代农业强县、全域旅游胜地、哈市东郊花园,成为哈尔滨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县域经济全市当龙头、全省争一流,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目标,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宾县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197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46万元;1981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24万元;1994年突破十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404万元;2008年突破百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1831万元;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3422万元,是1978年的361.9倍,年均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59元/人,增长到2017年56857元/人,增长358.5倍。
197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645万元、2240万元和1161万元,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27720万元、1084 714万元和1660988万元,是1978年的93.5倍、484.2倍和1430.7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62.4:24.8:12.8调整为2017年16.1:33.1:50.8。期间1997年,一产所占比重首次跌破半成,三产结构比为49.5:26.7:23.8;2001年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结构比为34.9:33.2:31.9;2004年,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结构比为33.6:32.6:33.8;2005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结构比为30.8:34:35.2。三产结构成功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深化农村农业改革,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宾县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惠民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农业上着重抓副业生产,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抓粮食,又大上副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发展。1983年宾县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次年“五荒”(山、沟、滩、坡、水)承包在全县展开,原有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被改变。之后,家庭副业随之开始起步,小苗圃、小林场、小菜园、小牧场、小磨坊、小酒坊、小油坊、小卖部等兴起,农村单一的集体经济成分向集体、联营、个体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宾县成功推广、巩固和完善了林地民营、国土整治、依法治村,二轮土地承包等工作,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001年宾县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全国肉牛生产科技推广先进县。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大豆之乡”,高油大豆示范县。2004年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进行了农业税改革,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近年来,宾县充分利用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着力构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749万元,是1978年12544万元的74.5倍。其中牧业总产值实现561222 万元,是1978年1049万元的535倍,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4%,提高到2017年的60%,提高了51.6个百分点。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59万亩,是1978年210.5万亩的1.2倍;粮食产量109.6万吨,是1978年35.9万吨的3.1倍。
2017年,全县畜牧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432个。其中:肉牛专业场户1181个、生猪专业场户280个、禽类专业场户800个,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户171个;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到410户,其中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172户、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161户、禽规模场达到52户,特种动物养殖场达到25户。全县大牲畜存栏39万头,是1978年6.3万头的6.2倍;生猪存栏41.7万头,是1978年23.8万头的1.8倍;家禽存栏389.3万只,是1978年35万只的11.1倍。
2017年,全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163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5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2个、专业大户发展到144个。农村土地流转33万亩,流转面积发展到38.2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5 .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4亿元。
3、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支持作用更加突显
1979年4月,中共宾县委召开工业会议,提出:搞好体制改革,办好地方工业。20世纪80年代,宾县开始大胆尝试和创新,宾县工业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一条龙”责任制;企业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改革尝试,取得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工业成就显著,宾州品牌享誉全国,其中宾州大曲酒总厂生产的“红梅牌”中国龙泉酒和宾县啤酒厂生产的“黑加仑老酒”获 轻工部银杯奖;宾州毛巾厂生产的“二龙山牌”丝光印花毛巾,常安水暖器材厂生产的“金龙牌”铜质冷水嘴,宁远五金工具厂生产的“龙山牌”管子台虎钳,宾州风机厂生产的引风机,宾州开关厂生产的锅炉控制台获部优产品;另有39个品牌获省优质产品奖。进入20世纪初期,宾县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宾县工业产品有200余种,获名优产品称号的40余种,10余项产品销往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宾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实力企业不断入驻,支柱型产业逐渐形成。以宾西牛业、禹王植物蛋白、宾西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宏瑞彩印包装制品、和鑫造纸为代表的现代包装业;以奥瑞德光电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制造业成为宾县工业的主导力量。2017年,宾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084714万元,是1978年6154万元的176.3倍,年均增长14.2%。
4、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品贸易快速发展
随着1981年供销社经营承包在全县推行,国营商业全面实行四级经营承包,企业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改革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个体私营企业竞相发展,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乡镇村屯均有商店或小卖部,呈现多家经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国营、集体、个体和联营一起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供应的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市场日趋活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也有了更多样性、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科技不断进步,促使更多消费业态的形成,传统的百货、超市、专卖店等实体店壮大发展的同时,电视购物、网络购物逐渐兴起;餐饮业、住宿业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快捷宾馆、星级酒店,各种各样的餐饮服务遍地开花。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3766万元,是1978年8040万元的121.1倍,年均增长13.1%。按商品类别分类,1978年食品类、衣着类、日用品类、燃料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566万元、2002万元、470万元和285万元,2017年分别达到340818万元、292129万元、262917万元和77902万元。是1978年的132.8倍、145.9倍、559.4倍和273.3倍。
5、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秩序运行良好
改革开放以后,宾县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积极调整工农业生产结构和财政收支结构,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7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82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307万元;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225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3264万元。同时随着税收制度日益完善,多层次、多税种、多环节的税制体系形成,征收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宾西经济开发区建区以来,各大企业竞相入驻,成为宾县税收增收的重要增长点。1978年各项税收805万元,2017年税收收入39734万元。
1978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50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19万元。2017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0569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067113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61500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940.3倍、4268.5倍和189倍,年均增长19.2%、23.9%和14.4%。
6、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前,宾县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了基本温饱,但部分家庭仍然处在贫困之中。1978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648.8元,非农业人口平均收入290.3元,农村人均收入116元。改革开放后,实行“多劳多得,按资分配”的分配制度。促进了人们生产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劳动光荣、致富光荣蔚然成风。“万元户”、“老板”成为人们致富的追求。同时,国家还数次普调工资,实行物价补贴等,保证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鼓励人们下海经商,首先富裕起来,带动全民致富。2004年国家免除农业税,落实两补资金,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减免税费,使低收入家庭减轻负担,人民生活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家庭生活好标志的“四大件”,如今已被彩色电视、冰箱、机动车、电脑等代替。人们穿着四季更换,色彩纷呈;金银首饰老少皆带,休闲旅游不是奢望;大米白面,鸡鱼肉蛋,已是家常便饭;水果蔬菜,四季常见,山珍海味,随时品尝。富裕的家庭,出国旅游、出国求学;大城市购房,或到海南过冬。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福祉。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99元和14712元。
二、开发区经济蓬勃发展
2002年5月,宾县委、县政府组织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大调研、大考察、大讨论”活动,形成了建立哈尔滨宾西经济开发区的构想。2002年9月1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哈尔滨宾西经济开发区,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6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对哈尔滨宾西经济开发区进行了重新审核,更名为黑龙江宾西经济开发区。2010年6月26日,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成为建区最晚、申报用时最短的国家级开发区,以全国仅有的3个县管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的身份,成为全国90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一个新成员。2012年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被中国包装联合会确认为东北地区最大、黑龙江省唯一的现代包装产业生产基地,连续7年被授予对俄贸易出口先进单位。在2013年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美丽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园区”。2015年开发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农业化示范基地。开发区连续多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先进开发区”称号。宾西开发区已成为宾县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重点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更是财政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宾县西端,松花江南岸,与哈尔滨东站相距29公里,距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50余公里,哈同高等级公路(G102)由西向东穿越新城全境;宾成货运铁路已全线开通,连接全国铁路网;哈佳铁路客货线路将于今年8末全线开通;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实现了江海联运的有效承接。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哈尔滨联系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北亚核心地区,哈同经济发展轴带和哈东地区重要的产业园区,是三江平原腹地资源向东北乃至全国市场转换的先头区域。被列为哈尔滨卫星城,承担哈尔滨市未来产业转移和城市发展的重任。
2、园区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6月国家批准园区面积18.56平方公里。2015年,宾西开发区从长远发展考虑,编制了“一区辖两镇”规划,即将宾西镇、居仁镇纳入开发区管理,开发区面积拓展到47平方公里。2002年入驻开发区企业7户,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7年,宾西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项目152户。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8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已投产113户,在建31个,筹建8个。现已形成了“一主二副、一区三园”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包装、光电材料为副主导产业;开发区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包装、新材料研发制造三个产业为基础的三个产业园,努力实现规模发展、集群发展。
3、经济发展贡献显著。
宾西开发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哈东地区物流产业带发展政策等宏观政策。宾县县委、县政府也从科技发展、人才引进、财政贡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开发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体,宾西开发区的成长与壮大推进宾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区自设立至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税收等上升显著,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不到全县0.5%的土地,培育了全县86%的四上企业;实现了全县20.1%的地区生产总值、96.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31.9%的固定资产投资和50.5%的税收。吸纳劳动力1.7万人,其中本县超过1.2万人。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科技事业成就显著。改革开放后,宾县将科技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1986年县科技部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1987—2005年连续19年开展19届“科普之冬”和“科技下乡”活动,累计培训200万人次,推广培训植物种植、栽培,优质肉牛快速育肥,牲畜繁殖,绿色食品生产,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烤烟、地产果、棚室蔬菜生产等先进科技技术。1990年宾县进一步实施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当年,宾县“大豆子叶全利用”项目获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乳品厂生产的维他奶粉获国家级“星火计划奖”。县环保仪器厂的空气压缩机和自动按停水保温瓶,分别获“星火计划”金奖、银奖。1991年9月,宾县鸟河乡的“玉米四单16”和常安乡的“印花宝西瓜”两项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宾西镇的“中棚套小棚育苗培育壮秧技术”和平坊乡的“水稻三旱栽培法及蔬菜立体栽培技术”获市级科技一等奖;宾县荣获省市“大豆丰收”一等县称号。2001年后宾县开始建设科技园区。2005年县农业部门建立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园区、肉牛快速育肥示范园区;县职教中心建立食用仙人掌科技园区和黑豆果示范园区。 “十五”期间,宾县先后获省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市科技进步先进县等。2017年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2274万元,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2233万元,主要应用于优质肉牛生产技术、环保复合板生产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新能源开发等技术领域。专利授权33件,职务专利授权11件。
2、教育事业欣欣向荣。1978年宾县有五七大学1所,中学24所,小学850所;教职员工6010人,其中公办教师3194人、民办教师2816人;在校学生124630人。当年教育卫生事业费477.7万元;教育基本建设投资53万元。1986年开展普及义务教育。1988年宾县高考录取299人,获松花江地区第一名。1990年宾县被省政府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1996年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1999年宾县有了高等学校。2013新建了宾县第一中学校。
2017年全县有中小学125所,其中,中学21所,小学23所,小学教学点81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2095人参加高考,录取2029人,录取率为96.9%。高中在校生742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1%。初中在校生14293人,入学率达到99.2%。小学在校生28777人,入学率达到100%。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35人。幼儿园56所,在园幼儿5520人。
3、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宾县积极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传输与治疗网络,将各种传染病控制在最低限度,历次洪灾后均未发生传染病。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卫生防病、三级保健不断提高,医保工作覆盖面逐渐增大,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1978年全县有医疗机构25个,即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21个人民公社医院,另有卫生所430个;总床位715张;卫生技术人员1156人。1990年宾县被省政府授予灭鼠先进县。宾县卫生工作先后荣获:松花江地区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哈尔滨市卫生监督工作先进单位、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文明单位、省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哈尔滨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标兵单位、市级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2017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6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95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38人。
4、文体事业繁荣发展。1979年有电影院4座,电影放映队58个,剧团、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文化站22个;广播站23个。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文化经营项目相继出现。开始出现地方戏剧场、书报亭,电子游艺厅、歌舞厅、录像厅和网吧,秧歌队、乐队、歌唱团、门球队、健身房、广场舞队、乒乓球学校和舞蹈音乐学校等。戏剧、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篆刻剪纸、书法绘画和摄影等文学艺术创作竞相发展。其创作作品或演出多次在全国及省内外获奖。1988年宾县平坊乡全富屯文化室被评为省级典型。1993年宾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之后在2008年、2011年、2014年3次复评中,宾县农民画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乡”(农民画)。文物保护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有效保护县内出土文物和古城遗址,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5年,宾县获省文化先进县。2012年投资960万元的宾县档案馆建成使用,201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兴办了《宾州文苑》、《宾县群众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刊》《宾县诗词协会诗刊》,以及出版了宾县群众文化艺术联合会系列丛书数十部。二龙山风景区承办过二龙山金秋节、山水节、黑龙江国际冰雪节、二龙山之声音乐会、国际滑雪比赛等。雪场山顶建有目前国内唯一由企业出资筹建的专项展馆——中国龙珠滑雪、登山展览馆。英杰风景区承办过2016—2017年世界休闲小姐(中国)年度总决赛、2017年首届哈尔滨宾县五花山节等。
2017年宾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团、文物管理所各1处,乡级文化站17个,新华书店1个,售书发行点7个;演出场次19次,藏书6万册,有线电视在网户数3.5万户,文物收藏393件。体育场1个,体育学校1个,教练员8人,体校在校生60人,优秀运动员19人,向上级体校输送人才19人。
5、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宾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拥有国家AAAA级二龙山旅游区和国家AAAA级英杰旅游景区为龙头,国家AAA级旅游区长寿森林公园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还有香炉山省级森林公园、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大顶山、猴石山、高丽帽子山县级风景区的自然景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北满分局旧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红色旅游景点——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王以哲将军纪念馆、宾州(厅)府衙署旧址、宾州城古民居、中共宾县特支活动地、虎头山大战遗址、大千中学、百年一中,以及60多处的古城址、古遗迹等人文景观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宾县委、县政府连续几次提出“发展旅游业,美化环境”,作为宾县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宾县旅游区、旅游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旅游景区、景点遍布全县,并形成了旅游线路。随着人们兴趣爱好的广泛,以及对自然和知识的追求,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逐渐增多。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亿元。
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后,宾县城乡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至2017年,旧城改造和商品房开发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道路桥梁建设飞速发展,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城镇给排水设施齐全,亮化、绿化工程扮靓城市;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逐渐融入一体。宾县邮政、电信、网络和电力设施齐全,投送能力、通讯和供应能力强,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宾县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
2、乡村面貌日渐改观。宾县始终注重乡村建设,1986年各乡镇将创建文明村纳入工作日程。1990年各乡镇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纳入乡镇总体规划。1991年在22个乡镇、50个村、100个屯、1000户居民中开展美化环境竞赛活动,带动全县环境建设。1992年有县级以上文明村126个,其中市级以上的25个村。1996年7月 ,三宝乡党委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大会上提出狠煞“黄赌毒奢”四风,提倡“爱党爱国、科技致富、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家和邻睦、勤俭持家、助人为乐、讲究卫生”,评选“十星”文明户。之后,省市媒体给予报道。县文明委推广三宝乡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经验,各乡镇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与“五好文明家庭”建设结合起来实施。2000年5月,完成村屯粪堆、柴草垛出屯,砂石路、花草、树木进屯,改水、改厕、改院,创建安全卫生环境。各村建起标准的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及广播室,各屯建立文化活动室,村屯改造重修道路,基本实现科技、文化、信息、广播、通讯、道路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六网四化”。7月,民和乡立千村将婚育作为切入点带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引起市省及国家有关部门重视。9月,哈尔滨市计生委在立千村召开婚育新风现场会,国家计生委宣传司司长赵裕丰和省市计生委领导到会。2002年9月,国家十部委领导到立千村视察。10月,立千村被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并授牌。2004年宾县委启动全面建设“立千式”文明村活动。2006年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宾州镇友联村,成为省委书记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目前,宾县农村呈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新气象。
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后,加快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县城部门、单位兴起集资建房热。1986年县委启动宾州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6年、1987年宾县被省评为城镇建设先进县。1991年宾县荣获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城镇建设先进县。1996年投资100万元,在宾州镇拓宽路面、罩路面、改造棚户区;扩建农贸市场,改造地下供排水管线,增加高压钠路灯;拆掉占道房,取消马路工厂;在路旁种花草,庭院修花坛、假山、雕塑,涌现一批花园式的庭院小区。1998年县、乡开发建设投资28994万元。2005年宾州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镇。旧城改造和商品房开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城镇给排水设施齐全,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扮靓城市;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逐渐融入一体。有休闲广场2处,公园2处。
4、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宾县南靠山,北靠江,整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丘陵起伏,漫岗多平川少。这就构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国土整治。吉兴河、宾州河、房家沟、三岔河4个小流域治理,均被列为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重点。各乡镇都有3至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区。1983年后,发展以户承包小流域治理,签订合同,由承包户经营、管护、治理。各承包户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指导下,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和开发。到1985年宾县已完成小流域治理项目7个。其中,列为省级4个,县级2个。1986年宾县被确定为省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宾县制定《1986—2000年宾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并认真落实规划。1989—1999年共投资2708.9万元,治理86个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期间,水土保持工作获省政府“黑龙杯”竞赛银杯奖;1992年宾县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100个水保监督执法工作试点县之一。县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宾县水土保持工作布告》《宾县水保案件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等。1994年3月,宾县出台“五荒”拍卖政策。1994年“7·13”洪灾后,全县岗坡地被冲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受灾农田9.5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面积的62.4%,水毁1 875公顷;全县8条主要河流均加宽50—100米,沿岸大面积肥沃良田被冲毁。1995年出台《宾县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若干问题的规定》。1996年县委做出《宾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速国土整治的决定》,县政府制定《宾县植树造林国土整治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南治北防,综合防治;南封北造,封造结合;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1997年水土保持工作获省政府金杯奖。1998年县委提出:将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内容的国土整治列为“一号工程”,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综合治理的决定》,实行“一票否决”制。2001年宾县被财政部和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2000—2005年宾县连续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宾县经济社会腾飞的梦想,四十年的探索奋进,宾县人民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灿烂辉煌。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有党的十九大引领航向,经济社会发展未艾方兴,宾县正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