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精准施策,挖潜赋能,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来源:
时间:2023-12-18

字号:

近年来,天津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精准施策、扩优提质,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普特融合发展“建机制”

一是打通数据平台。落实教育安置,实现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残疾儿童数据互通共享,确保全覆盖、零拒绝。二是构建三级管理。由区教育局负责行政管理、特教学校进行专业指导、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纵向三级管理网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控辍保学。三是落实个别指导。依托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平台,根据学生残疾类别,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开展普特合作的融合教育,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生活辅导等,保证每个随班就读学生每周享有不少于3课时的个别辅导和训练。四是强化融合教研。健全特殊教育教研制度,组织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普通巡回指导教师共同开展跨区域教研、校际联合教研、普特联合教研,不断提升融合教育能力。五是完善专业支持。依托天津体育学院成立天津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探索特殊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融汇式发展之路。完善各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职能,开展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培训,努力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二、探索实施路径,服务孤独症儿童发展“破难点”

一是明确入学标准。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能力初筛表和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能力参考标准及测评方案。二是构建融合流程。依据孤独症儿童的能力水平,接受半日融合、逐日增加融合、脱离陪读融合、独立入校(入园)融合、社区融合等多种方式的融合教育。三是加强系统研究。开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试点,创建了44所孤独症融合教育试点校和幼儿园,开发心理辅导、社会适应课程,加强跟踪指导。四是提供策略支持。研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校融合支持手册》,以课程教学调适、环境支持、情绪与行为管理、社交与沟通改善等主题,提升教师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认识高度和实施能力。五是完善协同共育。组织家长沙龙、家长互助帮帮团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家长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联动社区、康复机构,积极开展孤独症儿童家庭可参与、可融入的社区活动。

三、突出育人为本,强化学生适宜发展“促成长”

一是落实三全育人。深化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研发《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思政学科教学指南》特殊教育类,涉及盲校小学数学、聋校语文、培智学校,探索构建符合特殊学生身心特征和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天津特色的“有学科味道”的思政教育,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二是加强课程实施。以特奥运动赋能儿童健康成长,探索特奥运动融入运动与保健课程实践,以“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精神为出发点,让特殊学生树立信心,接触同龄朋友,创造机会实现人生出彩,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15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由天津市9名学生组成的中国游泳队共夺得11金、11银、4铜。三是推进医康教结合。完善“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动态跟踪机制,逐步形成了“政府—学校—医疗—社会”协同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支持保障体系,构建了多元支持、康教结合、家校共育的融合送教模式。

四、提升师资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活力”

一是以培养储备教师专业队伍。支持天津体育学院办好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推动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中设置特殊教育学科。二是以培训夯实教师专业素养。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系列培训,因需差异培训,奠定理论基础。三是以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双优课、双成果、教师基本功暨融合教育案例遴选等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四是以项目增强教师研究能力。实施“天津市特殊教育专题教研活动项目”,深化教学研究、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特殊教育核心研究团队,建立跨域协同、合力攻关的问题解决工作机制。五是以培元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元关爱计划”,构建特教教师职业健康的心理服务模式,建立4个心理关爱服务基地,研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自助手册》,为全市特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六是以政策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出台《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特殊教育津贴标准按照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的30%确定,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