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各市(地)教育局:
现将《黑龙江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做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扎实推进本地区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22年10月8日
黑龙江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做好我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提升幼小衔接实施质量,确保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特制定如下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目标
树立正确衔接理念,全面推进幼儿园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全方位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双向科学衔接机制,完善幼儿园与家庭共育机制,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全面全程入学准备教育
改变衔接只关注大班的状况,以幼儿终身发展的理念实施幼小衔接,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自然融入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身心基本素质,循序渐进做好全面准备。
(二)开展重点阶段入学准备教育
改变过度重视知识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全面准备,建立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
(三)开展与小学深层次衔接教育
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有效协同、深度合作机制,发挥幼儿园的专业影响力,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改革一年级教学和评价方式。
四、实施意见要求
(一)教研部门要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强化成果运用
各级学前教育教研部门要切实发挥研究、指导、服务作用,推动区域内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学前教育教研员要深入一线进行全面调研、蹲点教研,梳理幼小衔接问题清单,设计开展问题研讨、互访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推动幼小学段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问题共研,形成幼小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幼儿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讨交流,深入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机制研究,精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科学衔接、双向衔接。
学前教育教研员要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研究与实践作为教研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教研计划和日常工作,融入教研指导责任区、名师工作室(坊)、名园帮扶联动、专项培训等区域研培工作中,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主题教研、网络教研、项目研究、实践指导等方式,解决实践问题;鼓励开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发现典型案例,注重成果的形成与推广。
(二)幼儿园要把握科学衔接方向,做好常态工作
幼儿园应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坚持将幼小衔接工作常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幼儿园不增设额外的幼小衔接课程,循序渐进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要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以生活和游戏为基本途径,体现渗透性、生成性和整合性,关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严禁提前教授小学内容或运用小学教学方法,以小学化式的入学准备来替代幼小衔接教育。
幼儿园要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将入学准备教育纳入三年教育工作计划,将目标和内容递进式融入到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加强本土化课程研究,完善入学准备教育资源建设,逐渐形成全面、全过程的科学衔接工作体系。
幼儿园要把握重点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通过游戏、生活、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做好重点阶段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要加强与小学的交流和联系。幼儿园要走进小学,了解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了解小学对幼儿园阶段的教育需求、幼儿进入小学的适应情况等。同时,幼儿园也要主动与小学交流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展示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案例,用专业科学的解读让小学教师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影响和带动小学主动研究幼儿及成长规律,共同研究家长需求,积极向下衔接、主动衔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零起点”教学要求,科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家园共育机制。搭建家园沟通平台,通过家园共同体、家长培训学校、家长课堂、开放日、家长会等家园共育活动,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幼小衔接理念,转变家长观念和教育行为,促进家园形成一致性、一贯性的教育合力,双方协同发力、共研同育,为幼儿构建科学、适宜的衔接环境。
(三)幼儿教师要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教育纳入常态化的自我评估中,促进幼儿教师积极参与,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与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反思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入学准备教育的实施质量。幼儿教师要研究幼儿,学习观察与解读幼儿,能够通过幼儿生活和游戏行为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积极回应幼儿,将入学准备教育潜移默化融合到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幼儿教师要通过教研活动、专项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发现、梳理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撰写教育案例,在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反复中不断积累幼小科学衔接经验,提高实施入学准备教育的专业能力,树立专业自信。
(四)家长要树立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发挥正向作用
家长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幼儿未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学习观,正确认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与幼儿园、小学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成长保驾护航。家长要保护幼儿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关注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注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跟风超前教育、超标超纲学习、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不盲目参加变相“小学化”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导致幼儿被动学习的相关活动,充分认识到幼儿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学习了解国家关于幼小衔接的政策文件,树立科学教育观,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帮助幼儿平稳过渡。
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实践问题及策略
附件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实践问题及策略
常见问题 |
策略建议 |
如何缓解幼儿入学前的焦虑、紧张以及担忧? |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正确疏导焦虑情绪 幼儿存在情绪情感、内在需求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帮助幼儿疏导焦虑情绪。可以通过分享绘本、树立家长榜样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等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让幼儿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坚持专业的持续观察,帮助幼儿正确面对情绪体验 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愿意参加活动等,注意倾听幼儿的感受,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和内在需要,采取适宜的态度以及相应策略。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教育感染幼儿,和幼儿分享一些情绪管理的办法,帮助幼儿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 3.尊重幼儿的心理需求,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针对幼儿关注的话题,采用集体沟通、同伴交流、请哥哥姐姐走进幼儿园等形式,允许幼儿表达自己对于入学的焦虑情绪,通过同伴互帮互助,教师给予引导,缓解幼儿入学焦虑,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同时可组织召开家长会、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解答家长困惑,减轻家长焦虑。指导家长接纳幼儿情绪,增强幼儿克服焦虑的信心,营造和谐、有爱、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 |
如何引导幼儿承担适当的劳动任务?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
1.教师对幼儿劳动活动的支持 教师的态度与评价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劳动计划,鼓励幼儿自主确定任务分工并有计划地完成。教师及时关注幼儿任务完成情况,遇到困难,让幼儿自主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教师要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价值,努力创造幼儿自主自愿投入并获得成就感的劳动环境,多为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尊重个体差异,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一日生活对劳动体验的支持 善于抓住生活契机,在一日生活中激发幼儿自主投入劳动中,通过“链接”生活,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劳动观。如来园时的自我服务、生活环节中的清洁养护、游戏活动中的物品管理等。在实践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劳动需求,如在种植活动中,小班幼儿对自然的感受;中班幼儿照料植物的体验;大班幼儿关注植物的生命力等,幼儿在过程中萌发探索行为。 3.从多个维度对劳动活动的支持 劳动活动具有持续性、延续性、连贯性、融合性特点,要多维度促进幼儿责任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养成。 一是幼儿年龄维度,如小班幼儿愿意模仿劳动,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中班幼儿喜欢利用工具感受劳动的乐趣;大班幼儿喜欢创造性、个性化的劳动体验。让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三年生活中。 二是劳动内容维度,如自我照料、自我管理、社群服务、劳动任务驱动等。劳动内容涉及广泛,并与德、智、体、美相融合。 三是与家长及社区进行联动维度,提升家长对幼儿劳动意识的重视,让幼儿在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房间、照料家中的植物、喂养小动物、清洗餐具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如扫雪、拾垃圾等公益性活动。 |
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顺利过渡? |
1.坚持幼儿立场,努力构建真正支持幼儿学习的环境 切实站在幼儿的立场看待环境,将环境与幼儿的游戏和学习联系起来,将幼儿快乐、满足、投入、专注和不断获得新经验作为环境创设的依据。教师需要倾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表现,感受幼儿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环境创设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学习。 2.坚持经验导向,确保环境可进入、可操作和可体验 环境中的每一个空间应向幼儿开放,幼儿可进入、可亲近、可触摸、可利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充分体验环境带来的感受,发现问题,并用各种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幼儿不只是简单的认知,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相应的经验,激发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坚持持续评价,不断提高环境对幼儿发展的贡献率 教师要持续关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关注材料、空间等引发了幼儿怎样的获得和思考。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的适宜性,使环境在提升保教质量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如何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 |
1.感知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师在班级投放多种时钟,引发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时钟,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用图文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制定一日生活作息表,利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引导幼儿感知不同时间做不一样的事;通过“挑战1分钟”,感受时间的快慢;制作倒计时表,感受时间的流逝;阅读文学作品,懂得珍惜时间,深入感受时间的意义。 2.学习方法,养成时间管理习惯 对于时间观念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儿,学习管理时间的方法至关重要。通过图画、统计等方式记录遵守时间的情况,让幼儿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周末计划表”,让幼儿学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学会做事有计划;运用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明白做事要有条理,让幼儿有序做好入园后的各种事情;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做事情要有主次。 |
在幼儿园阶段,一些幼儿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
1.以日常游戏为体验场 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如游戏前的材料准备,游戏中的协商分工、任务分配,游戏后的收拾整理、交流分享等。在游戏前,让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和朋友一起商量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计划,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2.以集体活动为实习营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实践经历,关注学习品质,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通过阅读绘本、调查采访丰富活动所需经验,收集活动所需的玩具材料,鼓励幼儿一起参与集体活动的准备。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任务卡、记录板等,让抽象的任务可视化、形象化,通过单独的、小组的、项目化等形式吸引幼儿积极承担,逐渐形成“任务概念”。 3.以生活场景为孵化地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通过“大带小”、“小主人体验日”、“小小值日生”等活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整理自己的小柜子、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收拾餐盘、照顾动植物等,鼓励幼儿学会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任务意识。例如:开展“书包的秘密”活动,加强幼儿对书包的认识,学习整理书包,充分体验背书包上学的乐趣,帮助幼儿积极适应小学生活。 4.鼓励和肯定强化行为 培养孩子任务意识,过程要耐心,少批评。如果幼儿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态度不积极,行为不主动,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幼儿克服懒惰心理,尽量鼓励幼儿,对幼儿的行为给与及时的肯定,增强幼儿及时完成任务的信心。 5.家园巧配合形成合力 教师有意识给幼儿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向幼儿讲清楚要做什么、完成的时间等,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任务的“保密”可以减少幼儿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教师发布任务,请小朋友自己准备第二天的衣服、生活及学习用品,给家里的植物浇水、给小鱼喂食、饭后收拾碗筷等。 |
如何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
1.引导幼儿学说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帮助幼儿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 在幼儿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不要急于插手,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找到矛盾原因,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一些礼貌的交往语言,并和幼儿讨论在几种特定场景中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如大家都想玩同一件玩具时,可以与别人商量“我们可以一起玩吗?”“咱们交换一下吧”;当大家都想扮演一个角色时,可以通过与别人商量,采取轮换的方式解决。 2.借助绘本,引导幼儿学习处理矛盾的方法 帮助幼儿学会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借助绘本潜移默化地给幼儿示范和帮助。如《我要大蜥蜴》等绘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朋友们一起想办法》等绘本,帮助幼儿学习各种有趣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幼儿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自己解决问题。 3.利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如可以让幼儿将家里心爱的图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鼓励与幼儿主动与小伙伴们进行交换,提示他们要爱护别人的物品。利用互借图书、互换玩具的活动,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 4.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互动交往的愉快心情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游戏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习得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5.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创造模拟交往的成功机会 教师可提供幼儿与熟悉、不熟悉的同龄人或成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以交往为主要手段的主题活动。同时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创造更多交往的机会。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还可以让大班幼儿每周帮小班幼儿叠被子,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向大哥哥大姐姐表示感谢,并把自己的玩具与哥哥姐姐一起分享。在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与成人进行交流,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
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小学化”,回避一切与书写相关的活动。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帮助幼儿做书写准备? |
1.提供充分与纸笔互动的机会,满足幼儿“前书写”需要 从小班开始,教师在班级为幼儿提供适合写画的纸和笔,逐步添加工具和材料,和幼儿一起讨论新工具的作用、使用方法、安全事项等。鼓励幼儿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意使用纸笔工具表达自己的意愿;鼓励幼儿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自主表达和表征,教师“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2.有意识提供图画书,积极识别、回应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让幼儿在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中感受“前书写”的多种方法。如标志、说明书、制作步骤图、日记等,幼儿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书写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清晰有序地对信息进行表达,积累书写的有益经验。可以和幼儿讨论符号的意义,梳理一些替代的方法,如用图画代替文字的意思或读音等。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幼儿所表现的相关兴趣和经验,并给予积极恰当的回应。 3.支持幼儿表达复杂的信息,开展分享活动 大班后期,针对幼儿表达相对复杂信息的需求,教师可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逻辑,用图画、符号、文字等进行表达,如时间、步骤的顺序,事物的分类或联系;学习对画面信息进行整体布局等。经常有意识地与幼儿分享“前书写”作品,如幼儿园的游戏故事等,与幼儿讨论并归纳一些方式方法。 |